ALA story
大概是16年上半年在魔都实习时候的一些记录,时过境迁,公司早已物是人非,小伙伴们更是天各一方。其中还有一些同事大家能保持一些联系的,实在是不容易了。
翻出来重新看看还是挺有趣的回忆,也是多亏了各种小伙伴和实习的经历,才对以后的有了更多的思考。
4.11
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反正过来之后,一定要目的很明确:时间浪费不得,竭尽全力把毕设弄精致,自己在容器监控这一块,也要上一个台阶,然后东西要整理成论文,期限是三个月。就是到6月11号为止,一定要看到能够用来发表的东西。然后心情尽量放平静,不管外面的环境是怎么样,换地方睡觉,还是换地方工作,心里要有自己的主线。目前这个情况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的,当然能去大的公司是好的,但是经过这几轮的面试折腾,算是对自己的水平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了。总而言之,还是实力不济,但愿把这段时间,看做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吧,就像去年那样。相信事情总是会慢慢的变得好起来的。幸亏有璞哥在这边,可以蹭住一下,算是省了好多麻烦事。
上海为什么叫做魔都呢,总想不通。有的人说,是建筑好,或者是有种特殊的魔力,或者吸引力。没有杭州那么慢,显然似乎杭州人更会享受生活。在上海,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影子,南京到四川,一会儿又到了陕西,一会儿娄山关也过来凑热闹。
总是由陌生变得习惯,再慢慢变得好起来,总之加油吧。
4.30
转眼4月就过了,有好多的感触,没有一一整理出来。
昨天看了imaging zootopia的记录片,对这部animation的台前幕后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能说的点也特别对,就不再一点点总结了。
其中最映像深刻,或者是有启发的一句,就是
we polish our products times and times again and make it tighter than before
对自己的工作到时很有启发,比如做一个项目,或者是写一段代码,是否只是功能完成就ok了呢?自己有没有对代码进行一遍遍的polish?好多时候,甚至是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写的代码。
另外一个类似的启发,是昨天看到的《梦想改造家》夹缝中的家,的节目。
在建筑师的设计下,一个陈旧的,不堪的,昏暗屋子,是怎么变成一个温馨的,采光良好的家。
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比如之前的管线的改造,与周围邻居的各种协调。
如何进行balance,比如屋顶排水沟方案遭到邻居的反对之后,恢复了之前的屋顶,采用了另外的排水方案,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perfect,但是,总比之前强,也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还是一个不错的折衷方案。
make difference 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大小稿件,总共修改16次。想象自己的代码,有的时候,都没完整的看过一次,有怎么能说,自己是真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呢。
5.5
今日换了新的屋子,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两年以前,在6层的小阁楼上,或者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一个人住在紫荆港,独自一人的欣喜和高兴。一个人的时候,说真的,父母其实还是很不放心的,想必这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吧。
多少有一种“闭关修炼”的感觉,总算是不用把时间都耗费在地铁上,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想想生活与工作。总而言之,我希望自己不要忘记最初过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还有不要忘记,时刻保持着一种自省的心态,在孤独和难过的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心态平和的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现在看看之前定下的目标,这多半个月吧,各种交流之后,多多少少也有了些新的想法,在具体实现上,要尽快跟上,出来东西。
几经波折,今天做的一点点东西终于能够正常使用了,说到底,不过是几个api的调用而已,逻辑上,真是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但是理解整个项目的背景,以及相关数据的含义,确确实实花了我不少的工夫。但整个过程下来,也总算是认识到了自己的许多缺点和不足。
回来的路上,零零星星和亮哥聊了很多,算是整理出一点点项目小经验。
polish the code by yourself 很多时候,在进行review的时候,是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并非是什么严重的大问题,无非就是拼写错误,或者是if else的逻辑出现问题,再回顾起来,确实是可笑的,但是当时就是这样写的。常常会想到imaging zootopia的那个片段,we polish it times and times again , and make it tighter. 事实上,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确实没有polish code的这种经验,或者说是习惯,并没有把它当做是一个作品的角度来进行修改。以前常常羡慕在某个领域的大牛,羡慕他们的那种匠心独运,其实在code review的时候,是最能体现出匠心的时候,这种ability正是自己一直所羡慕和追求的。不论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曲子,都需要不断地去polish,特别是在细节之处,也正是这些地方,体现着新手和高手的差别。
日志的问题,日志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打日志谁都会,但是打出来的日志的内容,是区分小白和大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比如打出一个pint test或者print 1111,等等,在一个严谨的,或者说是正式的项目中,出现一个类似的日志,似乎确确实实是很可笑的,于是就是想,在心里问一下 for what,打这个日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告诉别人,你是一个新手,你写程序很随意之外,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么日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错误吧。好的输出日志应该能很好的标记整个程序的运行流程,之后如果程序在那里发生了错误,就可以准确的定位过去。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是要说明,在某个方法里,执行了某个action,把逻辑描述清楚,就ok,切记 too general的日志输出。
无关信息的输出,除了调试日志之外,还总会随手往程序中添加许多的零碎信息,比如url的地址啊,甚至是一些为了调试方便而使用的敏感信息。比如重复的log输出,等等。这些内容无关程序的功能,但是区分程序员是否严谨的一个标志,写程序,在某种意义上,说到底,还是一个“人”字, 看你是否对程序随意,是否对自己的work随意。
关于程序的分段,从易读性的角度来看,对于过长的方法,显然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将其划分出层次来。自己写的时候逻辑也清晰,别人读起来,也方便理解,容易定位。
还有一点是要着重强调的,就是数据问题,所谓的
数据,特别是数据的定义结构,是程序的灵魂,而程序的接口,或者说,是程序内部每个模块的接口,是程序的外在表现形式。
上面这句话算是内涵很深了,关乎到如何去梳理数据,如何去更好地控制整个代码的流程。现在更能体会整个design阶段的重要性了。以往总是匆匆忙忙的下手,然后从匆匆忙忙的开始编写代码,感觉上是想快一点,但其实,越到后期,越发现,整个项目难以维护,bug频出。
就好比之前看《梦想改造家》,设计师在设计图纸的阶段,只有预先在图纸上,把每个关键的环节表示清楚,这样才能保证在具体的实现环节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即使是这样,设计图纸也是一边进行实现,一边进行修改,一步到位确实是难以保证的,实际上都是,design,realize,redefine,这样循环往复的一直进行。
关于数据库的迁移,这一块,算是坑爹坑到家了。把之前遇到过的各种问题整理出来,关于sql与nosql的权衡,从扩展性的角度上来说考虑,在migration的时候,宁可修改程序也不要修改数据库,因为数据库中存有用户的历史信息,是实实在在存储状态的地方。
关于lock的使用,所谓的lock data并非lock action ,到底要lock什么?其实自己还是不会用。
5.16
周末回杭州,杭州的月亮也好美,空气也好清新,心情也好舒畅。。。真是,心里特别特别的放松。周日去见了小军哥,94级的北大毕业,哇塞,牛逼的爆了。心里觉得很难的事情,在牛人看来,可能也确实是蛮轻松的。
说道一点,还是印象挺深刻的,就是如何成为一个“值得托付事情”的人。把事情交给你去做,和把事情托付给你去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显然,leader需要的是,值得托付事情的人。你需要做的有两点,一个是out of expectation,超过别人的预期,还有一个,就是确保事情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每做一步,或者说没打算做一步,都需要与leader进行很好的交流,这种交流要主动进行,要有一些额外的想法,从来都不是,仅仅去执行任务而已。
过了一段时间,回头想想,还真是不容易啊,好多时候,就连达到基本要求都好难弄。。。
5.21
昨天是5.20 然而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the people that I care , who cares me ?
实话讲,还是蛮辛苦的一周,周四和周五的晚上,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实在是来不及。
过去的两天hack day 颇有些感想,周四的晚上走了一些弯路,熬到凌晨三点,索性最后终于有了一些进展,周五要去客户那边,一直在客户的office,也不太能抽出时间去进行hack day。一边与客户开会,一边调整代码,最后回来office的时候,终于在最后关头把最初设想的思路都实现了出来,虽然最后投票结果不怎么好,但好歹把完整的思路都实现了出来,我们自己的项目也用到了挺多新的技术点,工程量也很大,但可能是缺乏一个实际的场景吧,然后时间仓促,演示也不是很完整,难达到眼前一亮。
还有一个教训,就是永远不要指望自己能够完成所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想法,事实上,这次多亏了haichuang,比如把websocket独立出来,比如跨域问题的后端的代码的解决。特别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你无法靠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所以永远要保持大家目标一致,同时要对别人提出的建议保持谦虚的心态,个人英雄主义往往是很难行得通的。一定要group people with the same belief !
感触最深的还是jiahui他们组,把gc的思想用到了容器的资源利用上,把容器分代,暂时没有请求过来的容器就会被pause掉(我竟然之前还不知道docker stop与docker pause的区别 真是惭愧)。利用nginx+etcd 实现流量对应启动时间的记录。多少让人眼前一亮,最直接的还是节省资源,带来实际的收益。算是技术与场景完美结合了,只有这两个点,都结合在一起的项目,才比较吸引眼球,最好还能有现场的互动,demo的演示是占了很大比重的。
一届的同学今天都参加答辩,转眼间同学边学弟了,眼看着研究生生活,就这么结束了,不敢去回忆,太多珍贵瞬间和感悟,怕陷入进去。考虑考虑未来,我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到底应走哪条路。
另外单记一些,这里可能以后要单独整理一个文章出来了:被别人提醒,做事情,还是不够细心,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是很细心的,但是比如做系统集成,或者提交代码,或者print日志的时候,这些方面却不太细心,反而是反过来了。
说到底,还是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养成的坏习惯,一个是,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写对,比如日志,习惯问题,一个是,就算第一次写错,有没有什么机制,确保最后提交上来的内容是正确的。这又不是考试,有时间限制,时间过了就没有机会检查。比如 中文 or 英文 的引号,然后汉字,然后拼写,然后typo 等等,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思路展现和typo两个事情同时做好,那也无所谓,就分开来做嘛,第一遍主要是进行内容展现,和梳理,第二步在强调typo与细节。
这个毛病可能自己一直是存在的,也就是为什么之前好多机会都错过的原因,比如考试的时候,不管怎么样,都是很难再更近一步,由general到perfect,其实关键就是在于细节,可能在之前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这一点都一直做的不是太好,习惯,以及细节,再进一步,就是整理出,到底要注意什么,把那些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整理下来。
就像mactalk里面讲的那样,要有一个自己的bug库 ,积累自己的财富。
5.31
6.1的前一天,勇士队惊天逆转,在3:1落后的情况下,一点一点追上来,最终反超比分,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6.2
改不完的bug 无处寄托的情感 其实有时还真是挺寂寞 比如现在
6.12
端午已过 言归正传 时间已过大半 算是一点一点往明白想了
想要的是什么也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不能再犹豫了
不管怎么样 工作这种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 既然无法避免 就弄好他 时间也够 好的榜样也够
然后另一方面 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想法走 就把时间定在10月10日再考一次
当然难度是有点的 但也不是那么难 那么多人都能完成的事 偏偏自己不行???
论文,英语,刷题,就按照这个路数来。论文算是一期已经完成了,踏踏实实的把剩下的代码弄好,把环境搭建起来,按之前的步子往前走,实现目标应该是不成问题。
既然确定好了目标,就不要在周围无所谓的事情上再浪费时间了。在当前阶段就还是论文和刷题,然后还是隔天的这样来,一定要把握好节奏。
6月有6级考试 6月有高考 6月有毕业 6月有离别
目标要坚定,步伐要沉稳。
6.26
626真是个好日子,时间刷刷刷,上周感觉是放羊的一周了,这周真是要回归正题了,论文被老师指出了好多缺点,都要一点一点改变过来,论文这个东西,其实每天整理几百字,也就可以很轻松的按照计划完成了,关键是计划性和执行力。
这里说到执行力,其实首先要承认一点,比如自己不是圣人,也是普通人,也不是机器人,因此很难精准的每天完全按照计划来做事,首先要承认这一点,然后客观地一点一点改正过来,在忙的时候,事情多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少一点玩和享乐的时间,坚持坚持,在不太忙的时候,也别老沉在电脑前和网络剧中,多做做运动,看看平时想看但是没来得及看的书。
总之先承认自己身上的种种缺陷以及不完美的地方,之后尝试着一点一点的去改正。
论文这个事情,其实始终是没法再拖了的,如果在7月底之前不结束掉整个战斗,后续的工作,怕是没法做了,没法做了。
7.11
日子如流水,回头看看的时候,有点感慨。目标不明确的日子会过的浑浑噩噩,借充实的外表来伪装。写字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怎么用劲,都写的不漂亮,习惯养成,改过来就很困难了,总是需要打碎了,忘了之前的,然后重新组合。真正的专业是在极端条件下还能发挥出水平,在雪地里走了很久之后还能弹出优美的乐曲,在体力消耗到极限各种封盖的时候还能投机最后的压哨三分,在时间有限,条件受限,充满压力的情况下,能做出好的算法和方案。这种能力需要平日里长时间的铺垫和积累。
7.17
没有剩下几天了,今天参加了一下微软的那个笔试题,事实证明,自己果然是个大水逼,呵呵呵。水逼归水逼,但是感想,还是有点的,特别是关于平时做题的方面。
时间问题,平时做题的时候都是不卡时间的,就是一口气往出来做,死磕一个题目,这样导致一个是时间规划上不合理,还有就是没有紧张感,过于松散,到了真正测试的时候还是适应不过来。
读题问题,平时做的题目大多都是知识点性质的,然后题目可能就一两句话,很快就读懂了,但是实际测试的之后,比如像是pat或者是微软这种,题目就是好长一大段文字,需要花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确保真正理解了题目,事实上在今天做测试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理解清楚题目,可以说是误解了题目,导致程序改来改去,不要担心在读题目的时候浪费时间
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比如第一道题目的时候,需要对字符串的基础知识点掌握的特别熟练才能应用自如,显然自己在这个方面还不太行,虽然单独的知识点也都整理过,但是组合起来的时候,就还是使用的不好,说到底还是不熟练,以后在练习题目的时候,多看看hiho上面的了nowcode上面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点,应该赶紧过掉啊啊啊。。。
7.19
7月19见静姐。
今天见到了静姐,回忆起了许多old story。上一次见静姐,3年前了。几次电话,后来改发微信,生日快乐之类的,再后来,因为生活轨迹不同,没什么事情,大概也不会联系了。还记得我们生日差一天的。3年一晃而过,可今天再见到静姐,就好像昨天我们见过面一样,不觉得有多陌生,仿佛上次分别,就是昨天的事情一样。甚至不觉得有时间的缝隙,静姐还是以前的样子,真是奇妙的感觉。事实上,有的时候,人会忘记人过去是什么样子,就像我妈总是跟我说,她映像中我姥姥就是这样的,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似乎只有照片是客观的,会忠实地记录下我们过去的样子。
上次见静姐,三年之前的某一天,早上6点起来,也是6,7月份的样子,汗水和泪水稀里哗啦混在一起的季节,和jj一起去送静姐,帮忙拿行李,之后火车站匆匆一别,那之后也就再也没有见面了。
记得静姐有次开玩笑,大概意思是说我,怎么总是长不大,像个孩子一样,大概被女生拒绝过几次就长大了。当时真的是不以为意,今天竟然又想起了这句话,确实还真的是有些道理啊,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想想仍觉得有点心痛,还是在不断的长大的过程中,寻找探索以及自我认知。
就似乎是静姐在我心里一直是这个样子,似乎心里对于静姐的感情也一直是这个样子。但事实并非如此,静姐的头发也是由长边短,由短又变长。有的时候想想很奇怪,怎么会对静姐有这么深的感情,现在仔细想想,静姐也没有给我什么特别的帮助,所谓的人生指导,心灵鸡汤什么的,也没有帮过我什么大忙等等,感觉上,好像是自己一厢情愿,情感上的交换,我对静姐挺好,愿意和她一起做任务,聊天,帮一些小忙,比如写稿件或者拍照片积极一点,等等,静姐对我也挺好,也愿意和我聊天谈心,吃荟14后面小土坡的拉面,然后一起认识的时间久了,就变得挺好。从静姐的角度上来看,似乎也是这样,我也没有帮过她什么大忙,工作学习上也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或是同她一起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大家顶多就是一吃喝玩乐这个样子。
实在说起来,似乎就是性格相投吧,然后就是跟你挺好,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反正就是好,就像小鸡一出生看到的第一眼的东西就跟它好,这种感觉一样。现在想想,我觉得有这样的情感也挺好的,总之就是挺怀念,当然我心地单纯的很,那时做事情都不为什么,就是心里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是龙先来的”,可能生活轨迹中总有这么几个人吧,他们出现的是那么恰到好处。
现在记录一下这些,就是让自再来怀念一下,怀念怀念跟静姐在一起玩的时光。今天见面,虽然大家又吃饭,又聊天,一晚上的时间,但是现在想想,总还是太恍惚,客套几句,扯淡几句,感觉还没来得及怀念,问问这些年的近况,就又要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然后就慢慢忘记了,直到下次有机会见面,可能又想起来了。
还有些补充,就是关于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拍照的时候,总是每次想好一点,但是改变起来不是太容易,算是老毛病了,看起来就像是一堆没有被review的代码一样,矫揉造作,大概是不自信的感觉吧,腰不值,扭来扭曲,真是难看死了。。。
不知道下次再和静姐见面是什么时候了。
7.23
周五办了离职手续,可能也就这样了吧,要是给这段时间打个分数,可能有75分吧。回头看看之前整理的内容,好多事情也是虎头蛇尾。
亮哥老司机的总结,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在最后,要有观点,和有立场,即使为别人说话,做缓和用,也要先说缓和,但是要把自己的观点放在最后,不可以先说自己的观点,然后又反过来为别人说,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立场显得不够坚定。
7.28
马上要回去了,回去之前还认识了新的朋友wl,说起来也蛮巧,和自己搞的东西很类似,然后在blog上读过类似的文章, 也是在上海,然后要回去杭州。
自己接触到的世界始终只是一片一片,其实别人已经把类似的技术使用的很好了,你似乎永远无法知道全部的事情。
还是实习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的东西然后提升。
既然在学校,还是要抓紧这点时间,做一些是有在学校里才能做的事情。
总之还是时间不多。
又走了走大学路,也就这样了。
不放过任何的小机会,要多用于去尝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联,然后在里面发现新的机会。
7.29
回到杭州,真的是有一种,如火如荼的感觉,不管是天气,还是心理状态。
之前在车上还反复考虑房租到期的事情,结果把行李箱忘记在了火车上,也罢,不管它了,不必为这些无所谓的事情烦心忧虑了,奔着自己的最终目标来吧。
就在这8月的如火如荼的杭州。
8月
120次
心情low是难免的,特别是在这种下雨的夜里,屋内亮着一盏昏暗的灯,屋外电扇又雷鸣。
庆幸的是还有回忆在,有一点点回忆在。
会想写什么呢?我就又想起了大学路。
大学路,我待过三个月的地方,每天上班下班,一共要穿过4次,三个月,总共走了120次。
那家ttoma奶茶店的墙壁上的猫,我看了120次,120次它抱着一罐开啡,对我露出诡异的微笑。
那家摆满家具的家居店的橱窗,我看过120次,每次都可以看到挂载墙上的赫本的照片和门口的斑点狗瓷像。
叫花田的店门口摆满鲜花,好多次我想进去买一束花,但不知道要送给谁
路口的甜品店,我看着它从无到有,一点一点装修起来,之前摆放杂物荡慢了灰尘的角落现在已经充满了情侣的暧昧
在大学路上
有纹身的人,手臂上,小腿上,胸前,背上
有遛狗的人,泰迪,藏獒,哈士奇
情侣们喜欢在夏天里手牵着手一起走
大学生们喜欢在在雨天撑一把伞
有讲韩文的人,有讲粤语的人,还有讲着内陆方言的游客们。
有卖花的,有发传单的,还有穿着旗袍,带着项链,提着手包,用上海味道的普通话讨论旁边小区里几百万房子的阿姨。
有扛着三脚架,早上8点钟,对着路边店面各种拍照的文艺青年们
还有看着足球比赛,桌子上堆满啤酒杯,举止浮夸的歪果仁们
当然少不了翘着二郎腿,皮质凉拖搭在半只脚上,一手咖啡一手烟的有故事的“上海女人”们
在附近公司上班的上班族们,每天要路过这里好几次,但他们似乎并不属于这里。
在夏天的夜里,他们的目光越过花草编制的围栏,就能看到从咖啡厅延伸到人行到上的区域,也只是看看,里面和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
他们不喝咖啡,不喝啤酒,不抽烟,也不需要消磨时间的下午茶,路边的全家,拐角的城隍庙小吃以及公司里的加班餐似乎来的更实惠。
那家叫藏珑云海云南主题风格的店,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但是一直没找到机会,用布做的红灯笼很有意思,风一吹过,一飘一飘各种造型,梦幻又别致。
到头来,自己不过只是这路上的过客,可后来又想想,这路上的人,谁又不是过客呢。
8.5
今天看到之前一起实现的同学发的合照,感觉好羡慕,总觉得错过了好多的精彩。
有的同学天生就有哪种气质,就是你想和他一起玩,一起吃饭,他们要是不在,你就会觉得还挺无聊。
9.1
ala之地重游
在地铁上,又回忆起那个为什么被称为“魔都”的话题,现在想想,可能是ala读起来就像是咒语的开头吧,哈哈哈,当然是开玩笑了,神迹显现的时候,人们也会不自觉的喊到 “ala ala ala” 之后还可以扯到北欧传说上,哈哈哈,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在地铁上听到两个码农在谈论人生:“30岁之前考虑的是在江浙买房,30岁以后考虑的是给孩子挣学费,4,50岁的时候,考虑开始存钱养老,感到人生好空虚”(插入 在火车上 特别是在高铁上打电脑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前座的amazon[女斗士]突然一下把座位调到后面 继续)后来仔细想想,他们说的确实是没错的,买房,养老,这些都是人生大事,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人生短短数十载,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躲不过,可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呢?我想可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让人觉得,这一辈子,活得和蝼蚁无异,挣钱 for what ? 人还需要play 还需要 just for fun的爱好,这些是extra的一目标,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可以有for fun的爱好,都可以以做一些事情,说这就是我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方面,有自己爱做的事情,比如画画,听音乐,比如去旅游,去走走看看。现在想想,人活着其实多半时间是挺无聊的,所以需要有好多kill time的东西。
另外一个就是creation,creation不会使人感到空虚,从没有到有,从0到1。特别是对于工作来说,你做的一件事情,是在创造新的东西,还是在重复别人的劳动?如果是一个纯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灵感与汗水的工作,甚至是需要艺术与美的工作,又怎么会让人感到空虚呢?
简单想想,就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几十年的短暂人生,快乐一点多好。
晚上的时候,看着远方的外滩高楼,夜幕下高楼上的灯光散发着隐秘的色彩,不禁会让人去想象楼里面的生活,当看到夜幕下那诡秘的景象时看,确实有种魔都的感觉。
早上的时候,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黄浦江上船舶来来往往,远处的吊桥在朝晖下熠熠生辉,让人充满了美好与希望。
其实魔都,之所以为魔都,也可能在于它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不同层的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份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