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alking and communication tips
有一句话是说,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与人交谈沟通也挺讲究套路的,记录一点自己的感受。大致上从两个维度来谈谈,其实主要就是理性和感性吧,理性的维度就是说谈话组织是不是严谨准确,感性上就是内容是不是能够吸引人。如果对应到音乐上,理性的层面就是旋律节奏是否演奏准确,感性的层面就是否有音乐性。
idea instead of event
做到基本的让自己了解别人,让别人了解自己。力求严谨准确表述清楚大概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还有一句话就是说 All the meaning of the education is to change the mirror into the window. 首先在心态上应给是一种相对open的状态,然后在技术上再注意注意。
具体技术上也是看到了这句话才有一些启发:
Small mind talk people
Average mind talk events
Big mind talk idea
常听一句话,对事不对人,或者说不要judge别人,与其这里说small,我更愿意用cheap,因为评价一个人(或者说是general的评价)太容易了,几乎见了第一面就可以得出喜欢,不喜欢,没感觉,还不错,这种表述。所以是cheap就是不用太多的思考。cheap的东西容易上手但是不够精致与美味,仅适合寒暄。
仅仅停留在寒暄那可能仅仅是客套,也不想进行有深度的交流。events大多是客观的事情,相比对一个人或事情的评价,大家更愿意听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什么事情导致了这样的评价。
更严谨地说,talk people 或者 only subsject evaluation cheap的原因是,没有通过列举event把表述bound起来,所以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或者难以沟通。比如:
“他这周天天上班迟到” -》对工作不够认真
“他这周天天上班迟到,因为他的孩子住医院,要熬夜照看”-》因为家庭耽误了工作
“他这周天天上班迟到,因为他的孩子住医院,要熬夜照看,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些耽误了项目进度”-》平衡了工作和生活,令人敬佩
可见event可以得到不同的evaluation,不同的results仅仅在特定的case下有效,general的说他不认真或者是因为家庭耽误了工作,都是不够严谨准确convincing。
对于idea,其实比较广,可以是通过这个event有什么启发,比如下一步怎么做,别人的事情让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触,之前的想法又发生的什么样的变化,或者是自己的感想,通过这个事情对原本的事情又有了怎样的新的认识。这里会用到更多的逻辑,比如因果啊,迁移啊,类比,或者推理,假设等等。
自己表述的时候有两个lesson:
在给结论或者是说argument之前一定要有events做铺垫,就是所谓的背景。
避免cheap的主观评价以及单纯的event陈述。单纯地描述event而不给conclusion,就是所谓的拉家常,这样谈话多了会让人感到boring。也让别人难以接话。比如“今天天气挺好” “白云很白” “海水很蓝” 说白了这是废话。会交谈的人可能会根据这个给一点结论使用一些逻辑作为引申,避免尴尬,但是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这么有耐心或是愿意主动去思考来避免cheap talking。
比如同样的场景,如果换成下面的表述:
“天气这么好,真是适合出去郊游,但是一想到下午还有工作,没法出去,感觉浪费了这样的好天气”
“多么蓝的海水,看到之后让人心情感到很舒畅,仿佛和大自然融入到了一起,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很简单的event到idea的提升,就让谈话的内容变得colorful,相比于仅仅说“天气很好”“海水好蓝”,可能大部分人更愿意和那种通过 “event” 升华到 “idea” 的人进行交谈吧,一个idea往往会催生另外一个idea,而单纯地event叠加可能会让人觉得平淡甚至无趣。所以自己表述的时候要注意完整性,看看自己的内心,把通过event想到的事情都表述清楚,同时给结论的时候也不要忘记event来bound自己的argument。
表达动人
好多事情从90分到100分其实都是非理性的东西,比如考试时候状态是不是好,运气成分怎么样。如果仅限于谈话的表述上的话,有一句话有启发:所谓笑话,是一个有趣的人讲了一句话。而并不是一个人讲了一句有趣的话。
其实就是所谓的语音语调或者表述的节奏。这个与个人的气质,性格文化背景讲话时候的语言神情有很大的关联。比如同样的话,用一些方言讲出来听起来就蛮有趣,有些音节和口语在表达同样的事情上就有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话,接受多播音训练的人讲出来就清楚很多。
这点自己也不是做的太好,慢慢体会吧。总觉得有一些灵性和个人气质的东西在里面。总而言之是,通过表达传递出的积极和幽默的情绪比较更能打动人。除了语音表述本身的气质外,有时候观察那些说话幽默的人,也想到些通用的准则。
比如抖包袱的时候,应该做好足够的铺垫,有重点地介绍周围环境如何,让听众入境,之后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铺垫的时候,自己要忍住不能笑,要一本正经的表述,虽然心里很想笑,但还是要很平常的叙述,直到有笑点出来。
比如说话的节奏感和表述的清晰度,讲一个好玩的故事比说了一句好玩的话要难很多,中间涉及到的技术点当然也比较多了。在讲述的时候,完整性还是比较重要,客观阐述的时候比主观表达还有难很多。
typical的表述就是,比如有一次,怎么样怎样,他说了什么,我又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这种时候听众需要的不是你自己说,真好玩,真有意思,真累啊这样的话,这种话似乎是说来给自己听的。而作为语言表述的一方,应该使用简练生动的表述,让对方也有类似的感触。
比如相比于单纯直接地说,我很累,用如下的表述更有效果:昨天凌晨的飞机,今天一早下了飞机,回家赶忙换了衣服,就去见客户,下午开了3个会,忙的连一口水也没顾得上喝,晚上的时候车子的车胎又爆了,处理好之后回到家都已经11点多了,明天早上还要去修理厂取车。
一些比较好的思维模版
这些思维模版平时可能不在意,有意识地使用会比较好一些,看到一些视频上介绍的,就像是写八股文一样,按照这些套路说就会比较fridendly 让人好接受。
介绍或者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比较适合 why-how-what 黄金圈法则,比直接上来就介绍what然后倒着给别人解释why how管用的多。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why就是解释motivation更多一些。
补充看法可以用“好谢谦” 作为铺垫,先认可别人的道理,然后说谢谢分享,这时候再给自己一些缓冲的时候想想看。不要着急说别人不好的地方或者别人观点里面的漏洞。这个模式就是自己常常需要用到的,比如领导在一个会议上问你 do you have some ideas/how to you think about it?这个时候需要首先说的是 thanks for
补充别人想法的时候用 Yes and 原则,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先把别人的观点说一遍,确定理解了别人的观点,然后再说自己的观点,比如说你这个角度比较独特,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如何如何。This idea is intersting, let me try to understand your idea, you mean that …., is it right understanding,这是一个回合,然后说but did you consider this … did you consider that … etc.
介绍一个项目的时候用“背措效”原则,通常可以用这个模版在介绍简历中的项目的时候使用,项目的背景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措施和手段,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个三个方面就把要点都概括上了。
还有一个template是告知别人的套路,比如“做什么,何时结束”的套路。尤其是在和别人聊天或者有事情被打断的时候,说我在做什么,大概什么时候结束,这个是一个比较礼貌的方式,尤其是跟人约着做一个事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给别人一个预期和缓和的空间。比如有人在等着你做一个事情,或者是吃饭,或者是一起去一个地方等等,不要以为别人都很有耐心很好很善良,要是你说了请假或者有事,然后不来,这是正常的,要是你没说请假或者有事,然后直接不来或者迟到了或者没去,这个时候别人就对你有意见了。
还有就是一起维护一个代码的时候比如“我做了什么修改”这个要告诉别人,senior的programmer这个时候就做的很好,需要跟他们学习,即使是很小的修改,设计到一同维护的人员的时候他都会专门发信息通知,自己这一做的不是很好,有什么更新就没有及时和其他维护人员说。
比如两个人在微信聊天中,然后要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或者要睡觉了,在离开之前可以先问一下,打算去睡觉了,或者去做什么什么了,您还有其他的事情要说的没。这样就让别人觉得比较礼貌也不是很突兀,也比较有礼貌,有始有终的感觉。相对应的话,在开头的时候就说,刚刚在做什么事情,没看手机,然后开始谈话。就想象自己是amazon的客服,别人在微信留言,找你说话肯定是有事情,开始的时候客服一般就说,tanks for waiiting,然后就是你们的谈话,等到谈话结束的时候,就说,thanks for talking, do you have other things to discuss, otherwise, I will disconnect and do what what … 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里就说那,我打算去干嘛干嘛了,还有什么其他事情没/要不先这样,随时留言,等等。
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有时候交流的时候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善于倾听可能比较有效,尤其是提建议的时候,有的时候自己可能只是考虑到了某些方面的因素(这时候常常比较自信的以为自己是对的)。开头的时候可以说,我这个说的只是一个建议,具体怎么弄还是要看你们自己,等等。
提建议的时候常常要做的是点到即止,不要翻来覆去的说,总觉得让别人不明白自己的意思。
还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就是说自己上午去看一个老师,然后本来预计的是中午和朋友一起吃饭,但是老师邀请自己中午去吃饭,结果忘记跟朋友说了,朋友还以为我没有吃饭,就一直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这就是自己没有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应该提前说一下自己的安排,中午有事情不能一起了,或者比如赴约的时候,超过了约定的时间没有过去也要提前说一声,这种生活上的小细节要稍微注意注意。
还有就是预估时间的那种,自己通常的常见思维习惯是以自我为中心,最近一个事情是比如在超市买东西,然后别人问自己一个事情,这个时候自己大概不清楚什么时候回去,就打算说过一会儿回去再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表述,最好说清楚过多久回去,比如过一个小时回去,或者是过半个小时回去,就是先有一个估计(因为别人可能还在那里等着,如果不说清楚时间,可能就会影响别人做其他事情的安排)然后至于说估计的不准确,就过了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时候再和对方说一下,比如在堵车呢或者是因为什么事情又耽误了一下,还没过来怎样怎呀,这样可能让别人觉得比较舒服。而且每个人对于一会儿的定义是不同的,你觉得一会儿的时间是30分钟,别人可能觉得一会儿是10分钟,然后就会心想,说的是一会儿回来,这都多长时间了怎么还没回来,连个话也没有,然后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果实在是不方便说话,就使用语音也行,关键是让对方即使了解动态,让别人感觉舒服比让自己舒服还重要,让自己舒服可能最后导致别人不舒服,最后还是让自己不舒服。开始的时候让自己稍稍不舒服一下,然后让别人舒服,最后反过来还是会让自己舒服。
多说与少说
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或者公众的场合,常常是言多必失,不说话没什么事情,说的多了就不太好。这种时候要有那种打腹稿的这种意识。比如想好了一段话再说,说话之前先掂量一下这个话怎么样,过过脑子,然后再说。
更多非理性因素以及注意事项
“刚刚在电话里面,你听起来有点生气啊。把我当成一个人,你当然会生气。要是把我当成一个女人,你就不会生气了吧”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
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因素,统统放在所谓的非理性因素这里。
是否想讲话
有的时候别人就是不想和你说话,比如工作了一天很累,或者是经历了什么事情心情很不好,或者甚至是饥饿疲惫的时候,血糖低什么的,没有多余的能量耗费在讲话上,这个时候要能通过察言观色看出来,就给别人留一些空间,不要过分push别人讲话。就像对待猫咪一样,let cat decide when to pat.
warmup
有的时候需要谈话的人引导调整,这个与之前的一条挺矛盾,因为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一些主观的目的,即使明知道对方不想讲话,也非得讲,比如要诉诸什么请求之类的。这个时候通过问题引导别人比较重要,在说自己的argument之前,多通过event的方式了解了解信息,也说一些自己的信息,然后双方对整个谈话的context有了比较好的认知之后再进行交流argument或者idea的阶段。比较好的谈话往往是从一个尴尬的话题或者问题开始的,坚持聊几句就总能聊到一些比较合适的话题的。
包容心态
如果谈话的对象不在状态上怎么办,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有small average 到big的意识,人无完人,自己注意的同时也不要嫌弃别人。因为谈话的过程是双向的,有问有答,不同于一个人自言自语。注意问题引导比较重要,首先是在别人说的时候,分清楚别人说的是 subjective evaluation,objective evaluation 或者是 idea, 哪一种,主观到客观:
“他真讨厌”“这是个让人喜欢的地方” “这周无聊啊” “还不错”。。。
<常见的主观感受,这个时候尝试上升到event>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说呢”,”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想呢”,”怎么会无聊呢?”,”都有什么好事”
<这个时候插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比较难把握,一方面引入想法主观评价可能会挑起话题,
引起别人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可能会偏离别人的主线,引入自己的主线>
“大众评价都很好啊,怎么会觉得这个电影无聊呢?” “这个地方不是有。。。嘛,怎么会觉得无聊呢”
<潜意识里划分了阵营,就是你站在和谈话对象对立的观点,引入的时机要小心>
要引入自己的idea的时候,比较保险的方式是使用一些积极的idea,说白了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只“舔狗”。。。适当的奉承吹捧,确定按照对方的思路来,避免各说各话。
event交流的不够充分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就说一些argument,或者多问问别人,就像做题目一样,题目阅读清楚才能开始回答问题啊。所以引入个人建议或观点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引入的过早别人就会觉得你没有倾听或者在敷衍,一定要在进行到event比较充分甚至有一点idea的时候再去说自己的建议。
push别人从event上升到idea的过程也挺有意思,主要是设法引入逻辑思考,将那些常用的逻辑方式运用起来:
比如设置情节的假设:
“下次有类似的电影还会去看吗”
“下次他约你出去你还会去么”
“下次还一起玩吗”
“掉到水里先救谁”
代入型的假设
“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如果这样那样你会怎么做呢”
大概到这里三个层次就发展完了,之后如果想对话继续发展,就可以引入自己的观点或者是针对刚才没有注意的events细节进行从events到idea的引申。三个层次引申完就可以考虑新的topic,不要总是抓住一个topic不放手,一个话题的发展也是有起承转合,春晓秋冬的节奏,不可一直保持温度。
使用conclusion倒逼
这个感觉有点像是在利用反证法,因为有的时候大家不会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会说一些敷衍的想法或者感受,要是你们围绕着这些敷衍的内容问,多半还是敷衍的交谈。你要是能说出其中不make sense的地方,对方就知道没法敷衍你,需要实实在在的讲。
“感觉怎么样”
“我没事”
“真没事?”
“真的”
“都看见你流眼泪了,还说没事儿”
“流眼泪那是风吹的”
“刚才一直在屋子里,哪来的风啊,你是怎么流的眼泪?”
“因为打了个哈欠流眼泪”
“刚才还说是风吹才流眼泪”
…
这个还要给自己提一个醒,讲谎话或者敷衍别人,对于那些逻辑很好或者认真倾听的人,是很容易被揭穿的,要么就不说,要说的话就表述的比较真诚。或者当下别人看不出来,但是长久总能分辩的出。
非理性中断
有一句话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对于不使用套路的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比如会抛出一些口头语,或者所谓的“脏话”,让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比如女孩子哭,小朋友闹,心中有气,悲从中来,这种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仿佛语言都是无力苍白的。可能肢体语言的力量这个时候更有效。
装糊涂
老话讲难得糊涂,有的时候揣个明白装糊涂也是一个方式,主要是不想把问题说的太明白,也不会挑别人讲话中不合逻辑的地方,让别人舒服一些,就是所谓的含蓄,但总有个度和场合的问题,需要把话讲明白的时候,太多的含蓄就不好,如果对方也是一个心知肚明的人,会心有灵犀,如果对方也糊里糊涂,含蓄反而会说不清问题,甚至是感觉在回避问题问题,不利于交谈。
这里还是采用比较谨慎的方法比较好,卖弄聪敏其实是很让人讨厌的,尤其是当众指出别人的不好的地方,这个是很有风险的事情,特别是在公共的场合上的时候。
而且在涉及到别人的重大选择的时候采用点到即止的方式比较好,心里要有一条线在那里,即使是对于很亲近的人都是这样。不要莫名地把自己当做医生给别人看病或者是老师给别人讲课,更切记,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交别人做事,或者是觉得自己做的选择可能会比别人明智。比如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到哪里就业,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别人等等。脱离了工作的带有身份的场景,日常生活里你就不是老师,医生,也不是资深工程师什么的,你就只是你自己,也不需要动不动就觉得自己能给别人什么建议或者人生忠告,觉得自己能把别人的事情想清楚或者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其实是很愚蠢的。特别是负面的话,要不说或者少说。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好。
好多时候自己不是说的太少了,而恰恰是说的太多了,人生大多数时候能自己负责的也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负责的事情自己可以做一些决定,说自己的事情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说别人的事情难免就不知不觉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或者是以己度人了。
唯一特殊的时候就是如果别人问自己的时候,这时候再给出明确的回应或者自己的想法,这种回答比较好的形式就是分析一下事情的有点和缺点,但是不要做决定。越界的话就容易伤到别人,引起别人反感的话又容易反过来伤到自己,不是很好。
耐心和幽默
耐心和幽默是需要锻炼的,和不是很熟的人反而还好,毕竟就见面一两次,说很固定的事情,和很熟悉的人就做到这两点还挺难的,毕竟要长久地相处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方的情绪也有不太稳定的时候。耐心的话就是听到别人说不太好的话或者容易让你生气的话的时候自己能沉得住气,问清楚原委,一个事情一个事情的解释,而不是一下气上心头,说更多的话,有时候容易误解或者说气话。同时耐心的话,跟别人讲话的时候也更容易能说的清楚,就是一点一点的说,加一些缓解的词,心态上会平稳一些。
相比于生气,幽默或者说是赞美(避重就轻)其实更能缓解气氛的办法,但是这个是需要好的心态,能力,智慧和气度,比较难得,在工作生活中都是这样,特别是自己容易着急上火的场合,或者是别人攻击你的时候,这个时候子两拨千斤就很重要了。这正是自己需要不断提升的地方,毕竟生活中糟心的事情那么多,多想点积极的事情和能让人开心的事情比较好。
比如别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或者是让你下不来台的时候,可以自己稍微示弱下,幽默地说,“看这厉害的,看把你厉害的之类的话,看把你生气的,这点事情就生气成这样呀~反问回去”
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能用幽默的事情去化解也是比较难的。
虽然有的时候感觉自我调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就索性把这个当做人生的历练吧
评论或者judge
电影评论家或者是音乐评论家常常是造人诟病的对象,甚至是看足球比赛的时候,甚至有时候是对于一些公共政策的评论等等,仿佛把自己代入到掌权者的位置上去,会心说如果说这个这样就好了,那个那样就好了,其实这种时候常常会引人反感。可能别人会想,你又不是专业的,凭什么说三道四,对应到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又不是别人,不了解别人的情况,凭什么说三道四,或者把自己代入进去想要替别人做主,比如常常会有 If I was you 的这种假设,事实情况下你只是你,不是别人,也不可能是别人。专业范围之外的讨论,尽量避免这种评论和judge,要是非要迫不得已去judge,就多说一些积极,鼓励和正能量的话会比较好一些,对于意识到的可能有负能量的地方,就索性装糊涂就是不说,这其实是挺难的,需要管住自己的嘴,不是想什么就说什么,要慢慢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与其想要讲道理,不如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听空空的大道理。
避免使用一些小词
常常言者无意,听者有意。特别是表明态度以及自己有些生气不满的时候,常要做到慎言。有些随口的小句常常容易激怒别人,努力养成那种说话之前在脑子里过一下的打腹稿的习惯,比如这种 “你看你。。。 还不如我弄的。。。你看你这人如何如何。。。你听我的。。。” 大概率上,一个句子中含有太多的“你,我”这样的话,都是比较容易触犯到别人,引起更多口角,要特别小心使用。事实上这些话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句子,除了容易引发矛盾,无更多益处。甚至同样的句子,避免掉你(或者直接说对方的名字),我这样表明立场的词,都能变得柔和一点。当然是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好多时候要是实在想说你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可以用对方的称谓代替你这个字。或者在脑子里再想一下,看看能不能换一种表达句型。
避免话少的毛病
早上manager说maybe中午discuss some tech details
到了中午上一个讨论 还没结束 想上厕所 按说这个时候应该send him a message或者过去问一下 什么时候讨论 然后再回来
如果去拿饭的话 可以问一下他们 do you need to take some food, I could take them here for you etc. 这就也是一个让人比较舒服的理由 而不是直接就去了厕所 或者怕打断他就直接去了拿饭 然后吃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想做什么事情就说自己想做什么事情,不要想着让别人怎么样,替别人做主。比如有事想离开了,就说我先回去了,而不是说您也别回去的太晚了之类的。如果这个东西你不想吃,就说我不太习惯吃这个,而不是说这个不怎么好吃,这样别人可能觉得好吃呢,就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一些常用到的好听的话
在工作场合中,常常需要感谢别人,有时候仅仅说tanks似乎力度不够,这是自己学来的一些表达方式。或者有时候要convince别人,与别人交流一些观点,或者是布置任务等等。太直接其实不太有好处,这个时候要和印度人学习一下所谓的social skill
“without you, i do not know how to move forward for this thing etc”
“what benefits we could provide for you, so this is our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benefits”
“keep connected after leaving the previous position, such as still working with advisor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