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Story (ZhukeZhen)

Notes about reading the book of 《Zhuke Zhen》(杨达寿著).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虽然这两句刻在校门口常常能看到,但真正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感慨是从这本书开始的。心情烦乱的时候想想书中介绍的内容和故事,大概能平静一些思绪。伟大的或者是有影响力的人,并不总是一开始就这样,那份光辉也是一点一点铸就而成的。有时候常常换位思考和书中的人做对照,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情景下会怎么办,然后也会回过头来想想,如果书中的人遇到自己当前的困境又回怎么办。人的境遇不同,资质和运气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大概很难拿别人的事情作为一个榜样或者模板,但是别人的处理困难,对待问题的方式,确实可以跨越时间,给人以启迪的,为了方便笔记,就用Zhu来代替书中的竺可桢校长。

求学之路

如果人生有几次不同的机遇的话,那庚子赔款的考试大概算的上是Zhu的机遇之一了。能否把握住开始的机会最初还是考试,Zhu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学生,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概就是说的这些事情了。名单里面的人不乏对中国近代有深刻影响的人。其中有的人也对Zhu的以后的职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后来的中国科学社的建立(成立于Haward)等等。在本身的领域做到优秀甚至是顶级,这可能是一个人想要发挥更大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条件吧。想结实优秀的人,就要到那些优秀的人会去的地方,并且自己也要变得比较优秀,能够把握好那些关键的机会,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要是按照学校排名来算的话,那Zhu的起点已经算的上是顶级配置了,在那个年代能获得Hawrard的PhD而且研究的领域还是那个年代新兴的学科,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吧。所以说人生的起点的话,好的学校,高的学历,新型的有活力的,对于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至少是相关联性比较高的),大概总是要想办法占一个。特别是走学术发展的道路,更是如此了。

用巴浦洛夫的名言 “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假定你们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来说还是不够的”。总体来讲,有志于学贯穿这Zhu的整个人生,即使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还在孜孜不倦,对科学事业有所贡献,这种态度这也是能成为大师的一个基础吧。这种投入更像是股票投资里的指数基金,短期内的时间投入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几十年的努力,总是能达到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是Zhu在人生后半段相对比较顺利的一个愿意之一吧。

8年的海外学习时光,这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况且那个年代通信又不发达,想想,究竟要有怎样的魄力和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每次想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也就并非是多么难以克服或者是巨大挑战了。

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时期,考察学习从来都是Zhu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普通人来说,坚持学习是很难的一件事,然后在坚持学习的同时同时能保证把学到的内容转化成为市级有益于自己的社会的事情上去,这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人在60岁左右的时候就retired了,但是60到70的年纪,在身体还算基本健康的时候实际上也还是能做一些工作的。

工作选择

Zhu的工作选择是根据显然也是根据治学的方向来的,认为从事气象科学研究与管理是上策,从事教育,培养人才是中策,屈就其他工作为下侧。这种方向感很强的职业规划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按照这个标准,其实Zhu的多次职业选择,上中下都有,中居多。综合待遇,际遇等等因素,反而最被人称赞的功绩是对Zhu而言的中的选择。

比如当校长的事情,并非是Zhu的意愿,对Zhu个人来说也并非是上策,比如经常地要辞掉浙大校长地职位,对于学校的性质事务的工作,并非是他的上策。但是这里令人敬佩的是,即使是不愿意做的事情,Zhu也是切切实实地做了,很好地去做,而且做出了成绩,所谓的“浙大保姆”的称谓就可以看出,可以说浙大能从一个地方性地书院发展壮大,Zhu是功不可没的。中间学校险些被合并,也全是多亏了Zhu从中斡旋。之后这些事情也对以后在科学院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Zhu从政的机会其实是很多的,但是他按照自己的工作原则规避掉了一些所谓的机会,这个事情也看出他的原则性。但是反过来考虑,这些所谓的机会也可能是后期的一些坑,特别是脱离了具体专业背景的纯粹的政治工作,确实如同烫手的山芋一般。

生活处事

像Zhu这样的人物,在刚起步的时候也并非顺风顺水,也并不一定就会马上被委以重任,要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机会。武汉到南京到天津再到上海,其实也是不断摸索,换了好多的地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契机的把握往往不像是考试那么直截了当,规则也并非很清晰,有一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感觉。比如Zhu成为中央研究院的负责人以及后期战乱时期相对比较平稳,都是得益于一些贵人相助,比如chenbulei比如jiangzuobin以及后期的浙江省长。 而与这些贵人的相识都是得益于平常时期的对工作的负责和本身具有的魅力。不管是战乱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总是不乏有厉害的人,能干活的人也是很多的。想要有平台又有作为,个人努力与外界条件缺一不可。

Zhu似乎在政治上是懂得明哲保身的人,比如一直没有加入guomindang,比如几次看起来是大的机会,实际上是坑的场合都巧妙地规避掉,这样相当于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政治头脑方面也Zhu其实是很擅长的。几次大的风波都没有被波及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得益于科学家的这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精神和原则。但这里仅仅是说不计利害,而并不是说不知厉害,这样才能做到不盲从不附和不被诱惑,关键事情之前提前有准备,也不会给自己挖坑。不管是什么时期,做科学或者工程的人有基本的是非观,不作恶,踏踏实实做学问其实就是上策了,对于自己对于社会,都是极好的贡献。Political的事情步步惊心,实在是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步就可能导致一些重要机会的失去甚至是出现很大的转折。机智如chenbulei这样的人,最后也难落得好结果。最危险的时候比如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个月,有专门的人对Zhu经行保护,个人到底对社会有多重要在这种时候就变得特别明显。

关于个人锻炼的问题。按照书中的介绍,zhu的身体基础并非是很好的那种,可他坚持锻炼身体,在80多岁的高龄还能坚持工作,确实是很难得的事情。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又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有了好的身体基础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困难,这是很朴素的道理了。比如西迁的时期,那种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也只有自己身体强健才能度过危机。那些历史上的著名的人物也并非是没有遇到什么灾祸,而他们特别的地方是能熬过这种灾祸,从中走出来。

校歌含义

百度上有很好的解释 之前却没有很好地仔细看过。从一般性地讲国立大学的精神,到浙大的求是精神,再到具体的浙大的使命,三段划分的很明确有意境。

其他

其实读名人传记之后常常有诸多感慨,比如有时候想想自己的事情和过往的经历,心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以后大概要面对的困难不知道还有多少。又会感慨,人的一生要是列举起来能做的一些有价值的,拿出来说说的具体事情,真的是何其有限,名人伟人的人生经历几页纸就能说清楚,普通人大概更是寥寥数语就能概括了,于是有时候会更多地想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什么事情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推荐文章